欧冠联赛官网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5
11-17
交管动态
打印
访谈|城市快速路如何“快”起来
文|本刊记者 谭跃 图|由受访者提供

快速路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骨架,在整个城市交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通行受阻,常会引发拥堵蔓延。为持续深化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广东深圳交警积极探索主动警务、预防警务路径,在提高城市快速路通行效率方面持续发力,摸索总结出一系列创新做法与宝贵经验。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深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交通大队王乐处长。


本刊记者:在一些城市,快速路却“快不起来”,存在阶段性“肠梗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乐:“肠梗阻”问题一直是快速路交通治理面对的一大挑战,结合工作实践,其成因可归纳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衡、管理滞后”三重矛盾。

设计“先天缺陷”是基础性短板。一是路网布局及衔接不合理。快速路理应承担长距离、高效率的通过性交通功能,但部分城市快速路网布局不尽合理,未实现通过性交通与到发性交通分离,同时,快速路与沿线低等级道路衔接,道路等级“级差大”,低等级道路疏散效率低,导致车流倒灌、蔓延,影响快速路主线交通。二是合流段车道数不平衡导致合流后断面承载力不足。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合流段必须符合车道数平衡原则,即:若匝道1车道汇入,则合流后主线车道数必须大于或等于合流前主线车道数;若匝道2车道汇入,则合流后主线车道数必须大于或等于合流前主线车道数加1。若合流段不符合车道数平衡原则,会导致合流后承载力不足,出现拥堵缓行。三是匝道与主线合流处未预留足够缓冲空间。主要表现为匝道加速车道、渐变段长度不够,或匝道汇入角度不合理,车辆难以正常速度、角度平顺汇入,匝道车辆“突然并线”,迫使主线车辆减速避让。四是出口指示系统不完善导致车辆邻近出口扎堆变道,引起车流紊乱。例如,出口指示标志缺失、提示距离不足,导致车辆临近出口区域突然变道,引起车流不稳定造成拥堵。

流量“过度集聚”是动态性诱因。一是流量转移导致快速路超负荷。当城市将快速路视为“唯一高效选择”时,会形成“越修越堵”的循环:快速路通行能力提升后,会吸引周边道路车流向快速路转移,最终导致快速路本身超负荷。二是潮汐特征导致快速路双向交通失衡。早晚高峰“潮汐式”流量与快速路设计不匹配,若未设置潮汐车道或动态调整,极易出现“一边空荡、一边排队”的失衡。

管理“协同失效”是突发性推手。快速路的“封闭性”使其对异常事件极度敏感,一起交通事故或一次车辆抛锚都可能让整条道路“瘫痪”。如对货车闯禁令、非机动车上高架等违法行为执法力度不足,违法车辆引发事故的概率更高;又如应急清障力量不足,导致事故车辆滞留主线,阻塞后续车流。


本刊记者:对于快速路突发异常事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尽可能降低其对通行的影响?


王乐:异常事件的冲击难以完全避免,但可通过“科技预警+快速响应+多级分流”组合拳,最大限度压缩影响范围。

科技赋能“早发现、早干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已普遍应用智慧监测系统,一旦监测到交通异常触发预警,系统自动推送至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调度处置,缩短应急救援响应时长。同时,深圳部分快速路已试点“无人机巡检”,弥补固定摄像头覆盖不足的盲区,显著提升异常事件发现率。

快速处置“保畅通”。处置异常事件的核心是“快速清场”。国内多地推行“一路多方”联动机制,交警、路政、救援单位联合驻守重点路段,配备应急设备,通过“铁骑护送”急救车辆、疏导车流,压缩救援响应时长,确保事故、故障车辆及时撤离,恢复交通。

多级分流“疏存量”。当快速路局部受阻时,需通过“匝道管控+地面路网引导”分散车流,并借助地图导航平台发布信息,及时引导车流疏散。措施包括:对高流量入口采取临时关闭或限流;通过可变情报板提示“前方缓行,建议绕行地面道路”,实施“远端分流”,并联动周边道路信号灯延长绿灯时间;与地图导航平台联动,加强引导分流;完善微循环,让短距离出行需求不依赖快速路,减轻主线压力。


本刊记者:该如何治理城市快速路拥堵,保持交通流量动态均衡?


王乐:快速路一旦建成,工程级改造调整成本非常高,甚至不具备改造条件,因此必须对问题节点进行“微创”手术,以实现流量动态均衡。

尽量匹配断面,增加道路供给。对于断面严重不匹配路段,双方向流量差异较大时,可通过设置潮汐车道的方式绕开通行瓶颈。没有条件设置潮汐车道的路段,可采用交替通行、虚实线分隔设置的方式降低汇流影响。

减少合流扰动,实现“以速换量”。适当增加加速车道长度保证匝道汇入角度平顺,设置实线段防止车辆连续跨线合流。有条件的路段可通过设置硬隔离来分离主线和强扰动匝道,或通过间隔放行匝道车辆、优先保障主线车速的方式提升断面流量。

实行“高地联动”,防止末端倒灌。对于“高接地”路口,需要路口信号与匝道信号实施协调控制,根据实时车流微调相位差,综合运用待行区、可变车道、借道左转、移位左转等创新交通组织,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快速路不是“孤岛”,需与高速路网、城市干道、支路协同规划、建设和运营,形成“层级分明”的网络,有效剥离过境交通与到达性交通。因此,规划阶段需预留“弹性空间”,例如,匝道段主线适当扩容、交叉口周边设置集散车道,为未来流量增长留足余地;同时研究需求管理长效措施,通过“预约通行”等措施管控到发交通量,确保交通供需平衡。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10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