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安徽省省会,地处长三角腹地,襟江揽湖,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5年9月,合肥市道路总里程已达2.5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达337.69万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73万人。面对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和复杂的交通状况,合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锚定交通事故“减量控大”总目标,善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千万人口省会城市交通治理精细化水平,把交管工作成效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合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张弘。

本刊记者:在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障群众出行方面,合肥交警推出了哪些务实举措?
张弘:近年来,合肥交警坚定不移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推动事故预防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连续6年实现亡人交通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双下降”。
围绕人、车、路、企、环境等要素,合肥交警建立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四办一专”工作机制,形成市道交办全面统筹,市安防办、市委平安办、市文明办联合推动,市交通专班督导落实的工作格局。今年新增市应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局长为联席会议副召集人,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参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推进力。
隐患排查治理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环节。合肥交警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联合专家团队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国省道穿村过镇路段、路口50处,编制《国省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手册》,为国省道、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供标准化、可视化的操作蓝本,有效提升隐患治理能力。今年以来,已排查治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3041处,在59处农村公路沿线支路加装“四道杠”减速带,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创新应用“车采+人工智能识别全息排查系统”,实现隐患点位、排查内容、治理建议一图展示,隐患排查效率提升50%以上。同时,加强事故风险全链条管控。合肥交警强化事故风险研判,提升道路安全风险预警能力,做到事前降风险;与13家综合医院建立交通事故伤员救治信息服务平台,伤员信息第一时间回传,提前完成医护力量、急救设备、床位等资源调配,变“被动等诊”为“主动接诊”,做到事中减后果;复勘伤亡事故现场480余次,整改事故黑点隐患230余处,做到事后补短板。此外,交管部门联合市安委办、市委政法委印发《关于加强一般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一般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刑事责任追究的主体、流程,对涉嫌重大责任事故、危险作业的运输企业法人或实际经营人刑事立案19起,有力提升了对交通肇事肇祸运输企业的打击震慑力。
为树立文明交通新风尚,合肥交警加强警示宣教力度,收集不同类型的交通事故视频,精准投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运用红黑榜制度曝光高风险运输企业和外卖、快递电动车交通违法、终生禁驾人员信息、典型违法案例,并常态化曝光机动车、非机动车典型违法案例,通过全市2000余个“警民(企)议事群”推送,覆盖人群达81万余人。
本刊记者:为了让城市“流动”更有序、高效,合肥交警有哪些探索?成效如何?
张弘:当前,合肥市汽车保有量还在持续增加,道路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行人、电动自行车、机动车等交通违法现象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和运行效率。为了让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流动”更有序、高效,合肥交警坚决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部署要求,全面升级城市道路关键节点交通精细治理、快速路网动态感知能力。
合肥交警组建信号配时团队6年来,从设备校时起步,启动信号灯升级改造,同步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截至目前,“交通超脑”已接入信号联网路口3309个,信号机在线率超过96%。通过信号配时优化,全市已设置190条绿波道路,覆盖918个路口,这些看不见的“绿波段”正悄然改变城市出行节奏。不仅如此,合肥也在逐步试点建设能“读懂”车流的智能交通信号灯,它能准确感知到达路口车辆的数量、速度等数据,配合后台智能算法模块分析车流规律,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从而实现“灯随车动”的自适应控制。驾驶人通过自适应路口的等待时间从原先三四分钟压缩至一分钟左右。自开展城市精细化治理工作以来,合肥交警通过“一点一策”,启动治理市级拥堵点位18处,优化改造区级拥堵点位114处,优化信号配时2603处,推出“城市快速路错位虚实线分流”“智能潮汐车道”“非机动车信号灯辅助提示板”等创新举措,持续提升群众出行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交警不断探索警务无人机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场景,以警用无人机为前端应用载体,由数字化指挥平台、无人机应用平台为后台支撑,打造一支反应灵敏、视域宽广、快速机动的“空中交警队”,严查违法停车、实线变道、车窗抛物、违法闯禁行、分心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无人机搭载勘查终端,可自动生成事故现场图,让轻微交通事故处置时间缩短50%。同时,会同科技企业,共同研发合肥交警无人机智慧平台,实现机巢无人机自动巡查交通路况、自动检测交通异常事件等功能,并通过关联驻守无人机开展前期处置,构建“巡处一体化”勤务机制,打造“空地一体”的智慧交管体系。今年以来,合肥交警在全市组织开展无人机非现场抓拍专项行动——“空警行动”22次,范围覆盖城区、高速公路以及高架桥、快速路等,重点针对占用应急车道、逆向行驶、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实施喊话提醒、拍照取证,配合铁骑警力的精准劝导、纠处,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让群众出行更安心,更顺畅。

本刊记者:合肥交警如何精准发力,做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护航者”?
张弘:近年来,合肥交警持续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以“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工作标准,做到办事有速度、为企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全力优化保障营商环境,助力省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合肥交警坚持简政放权,截至目前,已在全市布局96家4S店登记服务站、21家二手车登记服务站、121家警邮网点、75家机动车检测机构,为群众提供车辆上牌、检测登记、移过户等各类交管服务。自2023年8月起,把进口摩托车、中型以上客车登记业务下放至县级车管所;在全市13个政务服务中心及27个农村中心城镇派出所开通车驾管高频业务办理,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同时,为更好地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开放测试与示范应用道路里程1384公里,成功申报国家首批20个“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完成106个路口车路协同改造,部署路侧感知设备378套,向28家企业智能网联车发放道路测试许可,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提供宽松的研发环境。推行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信息在线核查,主动与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对接协调,自研软件程序,实现将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信息自动导入公安交管业务系统,全国各地企业到合肥市车管窗口办理业务时,不再需要提交纸质营业执照,有效解决有关企业现场办理交管业务的“一照、多地、多业务”难题。同时,推广应用私家车新车上牌实现“免查验”,开发全自动预查验系统,实现购车、登记、选号、邮寄号牌全程网办。

此外,合肥交警坚持问题导向,研发“驾驶证临期提醒模型”“驾驶证记分提醒模型”,主动靠前、精准服务。联合邮政部门共同优化“流动车管所”,集成驾驶人体检、证件审验等服务,通过企业按需预约或车管所主动前往社区、大型商业场所等形式,将窗口延伸至企业内、群众中。深化交管业务“容缺办”,明确划分可以容缺受理的机动车注册、转让、变更、(解)抵押登记等7大类车驾管业务主次材料类别,实行当主要材料具备、次要材料欠缺或有瑕疵时可容缺受理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来回跑”“来不及”等问题。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10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