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脉搏随车流奔涌,一辆抛锚车或一处事故现场,往往成为扼住城市交通的“血栓”。数据显示,湖南省长沙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20万辆,城区日均活跃车流量突破170万辆次。因车辆故障或事故导致的占道事件,平均每延迟10分钟撤离,排队拥堵长度将延长至少750米。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长沙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以创新思维、智能手段破解传统拖车救援困局,通过“专业+机制+大数据”多轮驱动,将拖车救援锻造成高效畅通的“城市清道夫”,以小切口措施撬动城市交通治理大成效。

民警指挥调度拖车救援
直面传统模式“三重枷锁”
传统拖车救援服务,犹如戴着沉重镣铐的舞者。资源匮乏是一大“硬伤”,传统城区施救站大都偏居城郊,平均每站仅配备3辆救援车,无法满足日均近百起的救援需求,从城郊站点赶赴中心城区救援点,平均耗时近20分钟,“远水难解近渴”。同时,调度僵化,救援流程深陷“电话漩涡”。从路面交警发现警情到上报分控中心、联系指定施救站,再到站内派车,信息需经4道人工传递,程序较为繁琐,且车辆精准位置、故障车辆类型等关键信息在层层传递中可能模糊失真。此外,各大队辖区施救站工作范围固定,资源不能跨区域流动。如天心区商圈集中,救援车辆常年超负荷运转,而湘江新区夜间需求较少时,救援车辆却在站内闲置,这种资源错配,导致整体救援效能比较低下。
对此,长沙交管支队以问题为导向,打出“专业+机制+大数据”组合拳。2025年起,支队通过招标引入两家专业拖车企业,以“服务外包+效能考核”模式承接城区全域拖拽业务,借助市场化运营优势快速扩充运力,从改革前全市18辆救援车迅速扩展到78辆。施救企业常态化组织开展救援培训,所有员工均具备专业救援技能。每辆救援车规范配备统一的救援工具,操作便捷简单,同时,车辆、人员待命值守位置相对固定,熟悉路况、熟练救援操作,大幅提升现场处置效率。
构建智慧应急救援新生态
长沙交管支队主动创新机制,布建应急救援新网络。78辆救援车化身“城市流动急救站”,依托大数据分析历史事故热力图、高峰流量分布,在全市科学设置106个网格动态值守点,覆盖全市所有主干道、过江通道及高架快速路出入口,实现任一区域3公里半径内有待命车辆,日均累计值守时长达1000小时,是改革前的3.2倍。企业6名专业调度员24小时进驻交警指挥中心联合值班。警企数据系统直连,警情信息“零时差”同步至企业调度终端,实现“接警即派单、派单即响应”的无缝衔接。
同时,长沙交管支队联合企业,通过数据赋能重塑应急救援流程。研发拖车服务App平台,集成GPS定位、智能算法、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当一线警力或视频巡查发现警情,可通过拖车服务App“一键下单”,系统自动抓取事故位置、车型、现场照片等多项关键信息。基于实时路况和拖车位置,平台以毫秒级速度计算最优路径,智能匹配最近救援车辆。平台采取点对点信息流动,无关人员无法获取被救援车辆信息,信息高度保密,杜绝警务信息外流。平台还构建了全市统一的“拖车—人员—停车场”资源池,指挥中心可实时查看所有车辆状态,当某区域发生多起事故时,系统自动打破辖区限制,跨区调配周边待命车辆支援,通过动态资源池全局优化,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主动求变释放显著效益
在长沙交管支队的推进下,当前拖车服务做到“五个一”,即一图全局展示,拖车资源、救援流程汇聚到一张图,实现全程可视化;一网联动指挥,拖车服务App平台与122、120、119平台联动,实现调度精准化;一键精准派警,接警后可一键下单自动匹配最近拖车,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派单高效化;一单闭环结算,平台内置标准化程序,从接单、到达、拖移至指定停车场,电子签收确认,全程可视可控,电子台账自动生成,大幅减少人工核对成本,实现结算数字化;一车多能处置,救援车配备标准化设备,适用对各类型车的施救,同时还随车配备急救箱,以备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救助,实现处置集成化。

拖车服务平台
拖车服务改善后,日均处理量从改革前不足47起跃升至103起,平均处置时间从20分钟压缩至13分钟,降幅达35%;最快处置时间为4分37秒。同时,7月份长沙市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下降2.86%,122拥堵警情报警量同比下降19.9%。此外,新模式每年可减少因交通延误导致的燃油消耗780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488吨。基层警务调查显示,拖车服务满意度评分从68分升至93分。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9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