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联赛官网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5
09-28
交管动态
打印
专题|破解“骑”难杂症 优化城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
文图|赵琳娜 戴帅 刘金广 林宏铭

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管理关乎城市居民最基本的安全需要、最普遍的秩序期盼,但电动自行车问题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其通行秩序管理一直是城市交通治理的难题痛点。

从车辆本身看,超标电动自行车存量规模庞大、非法改装车问题突出,从源头影响了通行安全;从通行环境看,城市非机动车道不连续、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存在明显短板,电动自行车路权未得到清晰界定;从骑行行为看,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超速等交通违法普遍多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冲突严重,特别是即时配送车辆的通行秩序备受关注和争议。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下,公安交管部门从源头生产销售到末端路面交通组织、执法管理,正在从多个环节推动解决问题、形成治理合力,为优化城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


骑行需求呈现多元态势


不同类型城市的电动自行车发展定位不同。受城市形态、地域特征、出行习惯等影响,不同类型城市中,电动自行车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尽相同。部分小城市和县城,城市规模小、居民出行距离短,电动自行车出行分担率极高,是城市居民主要出行方式,如江苏新沂,电动自行车出行分担率高达49.3%,远高于私人汽车的26%、公共交通的3.8%。部分大中城市,电动自行车骑行需求有较大差异,如广西南宁,电动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34%,而福建厦门电动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在19%左右。部分超大、特大城市,电动自行车则承担通勤或接驳衔接功能。此外,即时配送车辆交通量也在快速增长集聚,如上海,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1100万辆,即时配送车辆在道路上电动自行车流中的占比在25%左右,且行驶速度普遍要比私人电动自行车高出10%。综合来看,不同城市面临的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难题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研究管理策略。

电动自行车骑行需求爆发式、多元化增长。电动自行车作为便捷灵活、省力省时的交通工具,使用人群非常广泛,从学生到老年人、从接送小孩的家长到通勤族、从外来务工人员到观光游客,骑行量大、频次高。同时,在城市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电动自行车老年群体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有149个城市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骑行群体规模日渐庞大,老年人接送小孩上下学、买菜购物等骑行需求非常旺盛并持续扩大。面向分类群体的精准施策刻不容缓。

电动自行车突出违法行为亟待高效、精细治理。自2016年以来,因电动自行车肇事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已近乎持续10年攀升,同时,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率居高不下,电动自行车已然成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一类突出风险。特别是城市道路上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超速等突出违法行为频发,加之道路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存在短板、混行交通冲突集聚等因素叠加影响,电动自行车通行安全风险就更为突出,亟需结合电动自行车突出违法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化治理。


突出违法行为存在时空集聚特征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不应被看作“意外”,而应是可预防、可避免的事件。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超速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不仅是交通事故的重要成因,也是城市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问题,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安全和秩序。为强化电动自行车事故预防、剖析突出违法行为风险特征,以华南片区某重点城市为例,基于近5年城市道路上发生的1800多起电动自行车交通伤亡事故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如下特点:

在道路结构本身存在问题时,电动自行车突出违法行为的安全风险上升。在电动自行车闯红灯导致的交通伤亡事故中,接近63.9%的事故发生在城市主次干道沿线的信号灯控制交叉口。超过35%的电动自行车闯红灯交通事故发生在斜角十字型或丁字型、多路交叉等特殊形态的交叉口。特殊形态交叉口交通流线最为复杂,机非、人车通行冲突最为集中,安全视距不足、视野受遮挡等问题较普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闯红灯后,发生的事故有90%以上为碰撞运行车辆,事故严重程度较高。如图1所示。


图1 电动自行车闯红灯交通伤亡事故发生地点及交叉口形态示例


电动自行车逆行、超速导致的交通伤亡事故中,接近40%的事故发生在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路段,其中,公交停靠站点、道路出入口周边道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风险突出。公交停靠、车辆进出等与电动自行车通行存在较多的交织冲突,电动自行车在这类道路情形下如果出现逆行、超速等违法行为,风险就会产生放大效应。如图2所示。


图2 电动自行车逆行、超速交通伤亡事故发生地点及路段示例


不同突出违法行为的安全风险在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电动自行车闯红灯、超速导致的交通事故在日间平峰时段发生的频次较高。相对高峰时段,平峰时段交叉口流量低、车辆通行速度快,电动自行车出现闯红灯、超速等突出违法行为时,交通安全风险加大。中午11:00~11:30、13:00~13:30是电动自行车闯红灯交通事故发生频次较高、导致伤亡人数最多的时段;下午15:00~15:30是电动自行车超速导致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最多的时段。此外,电动自行车逆行导致的交通事故在晚高峰、夜间时段发生的频次较高。在道路照明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驾驶人、骑行者视线受影响,电动自行车出现逆行违法行为时,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更大,特别需关注晚高峰18:00~22:00,电动自行车逆行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频次高。


多渠道发力优化通行秩序


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治理的重要方面是闯红灯、逆行、超速等突出违法行为整治。从直观上看,电动自行车突出违法行为与骑行者规则意识、交通执法管理情况直接相关;但从深层看,道路设施环境也是影响电动自行车突出违法行为的关键因素。假若道路设施齐全、交通组织规范,电动自行车路权明确,骑行者的骑行行为就能在道路通行环境中进行规范,突出违法行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假若道路设施缺失、不规范,骑行者无法得到有效的设施指引,通行秩序就愈加混乱,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就越高。因此,改善和优化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需从交通组织及交通设施设置、执法管理两方面强化,形成治理联动、协同效应。

规范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及交通设施设置。对于交叉口,特别是主次干道沿线交叉口,应规范设置非机动车进口道和停止线,加强电动自行车“停车不越线”治理,减少电动自行车与右转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冲突,改善交叉口进口道通行秩序;应规范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明确电动自行车通行时序和时间,特别是左转一次过街的交叉口,应推进设置非机动车左转信号灯,减少与直行、转向机动车的交织冲突;在交叉口内,推进规范设置非机动车过街横道,特别是在特殊形态的交叉口,结合行人通行流线,明确和优化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和通行路径,减少与机动车流线交织。对于路段,将非机动车道规范设置向次干路、支路推进,灵活设计非机动车道布设形式,合理选用机非隔离设施,保障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连续、不被阻断。特别需加强学校、医院周边及公交站点附近道路的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规范设置非机动车交通标志,规范施划车行道边缘线和非机动车优先路面标记,落实机非隔离、人车分流措施,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探索电动自行车道设置,推进非机动车快慢分离。

加强重要点位、重要时段的突出违法行为治理。发挥大数据赋能路面执法管理效应。通过数据分析甄别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超速等突出违法行为风险集聚的交叉口和路段。针对重点交叉口、路段,结合突出违法行为的风险时空分布规律,针对性制定治理策略。特别是在流量大、秩序乱、事故多的交叉口,在重点时段加强路面执法管控,增派警力和协管员、志愿者维护通行秩序;在平峰时段加强违法告知和警示,推进规范设置非机动车闯红灯抓拍设备。针对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在上下学、就医高峰时段,以电动自行车逆行、超速等突出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强现场违法查纠和警示教育。

加强规范配送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即时配送行业的骑手行为不仅仅是交通行为,更是在平台组织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在配送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管理方面,需重视发挥行业管理、平台管理作用,由强化末端路面执法管理向加强源头平台监管深度推进,督促平台企业从算法规则、考评制度方面强化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如优化恶劣天气、道路封控、节假日爆单等特殊场景配送规则,在配送可行路径集合中剔除不适宜电动自行车通行的路线,全面推广“骑手可自行设置接单上限”“设置预计送达时间段”“骑手差评从罚款改扣分”“差评超时扣款改扣分”等措施,保障骑手通行安全。

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管理是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中的一环,应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车辆登记、停车充电等环节协同推进治理,最大化发挥综合治理效应。公安交管部门在城市道路上同步加强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超速等突出违法行为整治,规范电动自行车的骑行使用,可促进电动自行车、城市道路、骑行者行为本质安全水平的一体化提升。(作者单位:赵琳娜、戴帅、刘金广,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林宏铭,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9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