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万盛)地处重庆南部,是渝黔交界重要节点。在人、车、路大发展背景下,万盛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重庆市公安局万盛公安分局交管支队以深化文明城区建设为抓手,凭借精细化的交通治理、贴心的交管服务与“硬核”的宣传教育,不断为交通安全“加码”,全区机动车礼让行人率显著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文明交通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今年5月,万盛交管支队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支队长张敏。

本刊记者:请简要介绍当前万盛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张敏:今年以来,支队依托区道安办平台,严格落实“周跟进+旬展示+月通报”的工作方式,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177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易发点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的总任务。督导各镇政府、派出所、执法小分队、交安办、劝导队加强“6+5”支力量建设应用,建成全区56个农村劝导站并逐步实现数字化运行,建设110余个村级宣传阵地,先后获评市级优秀乡镇道安办(1个)、文明交通安全劝导站(3个)、最美交通安全劝导员(5名)。联合区文明办组织交通文明志愿者开展城区重点路口路段交通安全文明劝导,城区和乡村道路交通守法率分别提升至70%、95%。可以说,通过源头治理、隐患排查、科技赋能、宣传教育等多举措发力,万盛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平稳,交通安全工作呈现出“一平稳、两零发、三下降”的良好态势,即道路交通秩序持续平稳,大面积长时间拥堵事件、因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措施不到位诱发的网络负面舆情“零发生”,一般事故伤人数、道路运输事故数、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12.07%、50%、66.58%。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万盛交通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路网结构与交通流量不匹配。万盛作为老工业区,部分老旧道路狭窄、坡陡弯急,加之近年来旅游车辆的增长,主干道拥堵风险加剧。二是重点群体安全意识薄弱。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两轮车”)骑乘人员闯红灯等违法现象仍较突出。三是农村地区治理难度大。农村安防设施相对滞后,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群体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率不足,农用车违法载人、酒驾醉驾等隐患偶有发生。下一步,支队将继续以创建“全国交通安全文明区”为目标,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推出更多便民利企措施,让公安交管服务有力度更有温度。

本刊记者:“两轮车”因经济便捷深受群众喜爱,但也是交通治理难点。支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张敏:“两轮车”治理是当前万盛公安交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支队借鉴药品分类管理思路,创新推出“两轮车”销售领域“三项制度”,包括销售领域分类销售、售前安全宣传、售后跟踪服务。
具体而言,关于分类销售制度,辖区“两轮车”经销商按车辆悬挂号牌类型(白牌、蓝牌、黄牌)进行分类分区销售,明确设置销售指示标牌,载明该类车型的准驾资格、悬挂牌照类型、搭载人员数量等要求,帮助消费者能够直接明了地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通过明确销售端责任,消费者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8%,电动自行车上牌率达96%,企业虚假宣传从此“销声匿迹”。关于售前安全宣传制度,车辆销售企业通过播放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发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签订“售前安全宣传告知书”等形式,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充分了解其拟购买车型所需达到的法定年龄、相应驾驶资格、骑行注意事项等,避免销售企业出现虚假宣传或者告知不充分而产生纠纷。关于销售跟踪服务制度,销售企业在销售环节核查登记车辆购买人或者驾驶人是否考取驾驶证、驾驶证注明的准驾车型、车辆用途等“大数据”,定期对销售环节摸排的无证驾驶、准驾不符、不悬挂号牌等客户进行回访,提醒其上路行驶前整改存在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时,抓好销售环节摸排的“大数据”与公安交管、税务、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进行无缝共享,便于相关部门开展执法监管、宣传提醒。
2024年11月以来,电动自行车销售环节消费者政策知晓率、车辆上牌率、消费者驾校报考率实现“三提升”,分别达98%、96%、50%;企业虚假宣传、不开发票违法行为、因宣传告知不到位而引发的纠纷“三零发”;摩托车事故总数和伤人数“两下降”,分别达6.68%、15.29%;电动自行车亡人事故“零发生”。
本刊记者:支队如何将文明交通底色浸润到交管服务中,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张敏:公安交管部门不仅是“执法者”,更是“服务者”。近年来,支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了一系列便捷、高效、有温度的举措,实现了交管服务“升温”、群众满意“加分”。
在认真落实原有各项便民利企服务措施的基础上,支队从细节入手,努力解决好每一件“小事”。为提升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理业务,支队精心制作《业务办理指南》,并出台《民辅警业务规范用语清单》,明确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机制。今年以来,支队累计办理车驾管业务5万余笔,处理交通违法近6万笔,实现了因执法不规范引发的信访投诉“零发生”。
针对偏远地区群众办理业务“路程远、耗时多、成本高”等问题,支队主动打破地域限制,设立流动车管所,把车管服务窗口延伸至群众家门口。为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支队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接,今年累计开展上门查验车辆130辆/次,开通绿色通道集中办理机动车业务200余辆/次。在万盛客运公司和渝运集团九分公司改制工作中,涉及303辆车需要变更名称,113辆车需要查验。为更好地服务企业,万盛车管所专门安排窗口和专人负责办理,主动上门开展车辆查验工作,得到了企业的称赞和认可。
面对轻微交通事故易致拥堵、处理流程繁杂等痛点,支队推行“快处快赔”机制,轻微事故当事人可通过微信“渝路通”小程序自行协商处理,平均处理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对于伤人事故,实行“首接责任制”,民警全程跟踪案件办理,主动告知进度。今年以来,事故处理群众满意度达98%。
本刊记者:每个人都是文明交通参与者。为了让文明守法理念融入群众日常出行,支队做了哪些努力?
张敏:文明交通来源于交通参与者守法、文明、安全意识的提升,离不开文明交通理念的培育与传承。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引导。
支队突出分众化宣传教育,对不同群体开展点对点精准宣教。比如,针对外卖和快递从业人员,依托“交通安全宣教室”,开展警示教育,强化行业安全意识;针对“一老一小”群体,通过播放警示教育片、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板、面对面讲解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常见交通违法行为及其严重危害,提升该群体的风险防范能力;结合农村道路交通特点和群众出行方式,组织“大喇叭宣讲队”“美丽乡村行”进村入户,讲法规讲案例,让交通安全知识“听得懂记得住”;针对学校师生群体,结合中小学生特点,深入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教活动,围绕道路交通事故案例,提醒学生注意出行安全,遵守交通法规,做文明出行的参与者。正是通过这些持续深入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逐渐让文明出行成为广大群众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

同时,支队在城区打造“文明交通”主题主干道,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利用公交车、出租车LED屏、电梯楼宇电视滚动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在社区、广场设置宣传栏,营造“文明出行光荣、违法行车可耻”的社会氛围。联合区各单位组建“文明交通劝导队”,在早晚高峰时段开展路口劝导。与本地媒体合作,发起话题挑战,鼓励广大网友分享文明出行美好瞬间,带动更多人主动践行文明交通。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位交通参与者迈出一小步,万盛文明交通就能前进一大步,最终实现“事故更少、道路更畅、群众更满意”的美好愿景。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8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